|
堤外,浊浪奔涌,江水拍岸;堤内,烟火如常,岁月安然。
10月4日凌晨,国庆中秋假期,郁江2025年第1号洪水以76.35米的洪峰水位过境南宁城区,刷新了2024年76.28米的纪录,成为2001年以来南宁遭遇的最大洪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南宁的第四大洪水。
洪峰甫退,警报再鸣。仅仅三天后的10月7日,郁江南宁水文站水位复涨至警戒水位73.00米,第2号洪水接踵而至,并于10月9日晚以75.90米的洪峰水位过境南宁城区。
六日之内,双峰叠加,南宁防洪体系持续承压,防汛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当奔涌的浊浪与万家团圆的佳节“狭路相逢”,当城市的安宁与自然的力量“短兵相接”,首府南宁并未让汛情冲淡节日的喜庆与温馨。在双重洪峰的连续冲击下,整座城市并未惊慌,而是以运筹帷幄的沉着、科学统筹的从容,一边筑起抵御洪峰的钢铁堤坝,一边守护寻常巷陌的温暖烟火,在江河浊浪与人间烟火之间,巍然筑起一道不容逾越的安澜之墙。
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市民群众挽手同行。从指挥中枢的彻夜灯火,到街头巷尾的无声守望,这不仅是一场全城一心的顽强坚守,而且是一次风雨同舟的温情同行。
连续洪峰的考验,不仅展示了南宁的牢固防洪屏障与高水平的应急效能,而且凸显出在严峻汛情面前全市上下深厚的家国情怀。
江水汹涌,终将归于平缓;城市记忆,却会长存此页。一座城的坚守与聚力,千万人的担当与奉献,必将深深镌刻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长卷上。
谋篇布局
——以周密部署筑牢责任堤坝
一座城市的远见,往往藏在水岸之间。面对三大台风“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密集叠加影响所带来的洪峰,南宁的从容并非偶然,而是一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周密部署的战役。
科学决策,靠前指挥,筑牢责任堤坝。早在上游洪水来袭之前,南宁市的决策者们已闻“汛”而动、未雨绸缪。10月1日下午,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农生文赶赴沿江堤坝、险工险段、水利枢纽现场督战,实地检查防洪措施并召开紧急会议,向全市发出总动员令:“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坚决打好洪水防御主动仗!”10月3日第1号洪水洪峰来袭之前,农生文再次到各城区现场指导洪峰过境应对处置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求“全力确保洪峰安全过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为迎战来势汹汹的第1号洪水,市长侯刚主持召开全市防洪工作会议,分析研判洪峰过境整体情况与发展趋势;10月3日晚前往南宁市应急指挥部驻点调度,现场指挥洪峰过境应对处置相关工作,并于次日上午来到邕江大桥,对洪峰过境后的抢险救灾工作进行实地检查督导。
第2号洪水来袭后,南宁市区抗洪抢险形势更加严峻。“双峰叠加”造成的连日超警戒洪水浸泡侵蚀,使沿江个别堤段出现地面塌陷等险情。10月8日晚至9日凌晨,农生文、侯刚赶赴二坑泵站附近塌陷点,通宵达旦现场指挥应急抢险,并于9日上午再赴防洪大堤、水文站等地,检查指导新一轮洪峰过境应对工作,强调“要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全力以赴抓好洪水防御和应急抢险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9日晚,农生文、侯刚再次与分管市领导坚守抢险现场在一线坐镇指挥,直至次日凌晨,确保抢险工作全程高效、有序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