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当诗歌与山水同频 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精彩继续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333665
时间:
昨天 16:38
标题:
当诗歌与山水同频 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精彩继续
QQ20251113-163802.jpg
(1.31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昨天 16:38
上传
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主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继续精彩进行,中外诗人和摄影家,通过参观采风,用他们的笔和镜头记录南宁精彩故事。
邕江夜曲,一场流动的诗意盛宴
10日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的重要活动——水上音乐诗歌朗诵会在邕江游船上举行。穿城而过的邕江,是南宁的母亲河,不仅承载着这座城市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生态魅力,也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鲜活的城市记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邕江(郁江南宁市段)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更彰显了这条河流在生态与人文融合中的典范意义。
邕江大桥、古城墙、凌铁大桥、亭子码头等一个个南宁地标,为文艺家铺开了流动的画卷。在诗意盎然的夜晚,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激情澎湃地朗诵了《鹰的葬礼》,随后还即兴展示了一段音乐才艺——一首高亢苍凉的西北“花儿”民歌,激起现场阵阵掌声。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则朗诵了温婉动人的诗作《雪白的鸽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海男也即兴赋诗,用深情的语言赞颂邕江的夜色与情怀。诗人施施然带来《南宁三街两巷》,诗中“我在人群中踮脚翘首/而你,还徘徊在金狮巷的金铺”“恍惚中,你抬起挑选金器的玉手/而我一直坐在这张八仙桌旁从未离开”的精妙语句,将南宁历史时光中的诗意描写得淋漓尽致。
马山行吟,在山水与乡韵中汲取灵感
11日上午,诗人与摄影家们前往马山采风。他们首先来到马山县古零镇水锦顺庄开展采风活动,沉浸式体验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会鼓表演、打扁担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步行山水中,在清新的大自然中大口呼吸,感受到南宁的独特风情。随后,一行人来到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详细了解了当地在智慧农业与现代种业方面的创新成果与发展现状。活动间隙,大家还现场品尝了马山特制的黑米茶,在醇厚茶香中进一步感受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陈爱中分享了他对马山县发展的深刻印象。他表示,马山县域经济近年来呈现出鲜明特色,尤其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马山县山峦叠翠,碧水潺潺,景致令人心神俱醉,拥有多个风景区,比如溶洞,以及我们今天去的水锦顺庄等地,文旅产业打造得很有特色。”
思想交锋:探讨新时代诗歌的“南方气象”
当天下午,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新时代诗歌与新南方写作诗歌创作交流座谈会进行。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围绕唐代经典诗人、人工智能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新南方写作”的创作特点发表了深刻见解。他鼓励广大诗人以更具创造力的笔触,努力书写和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在参与采风活动后表示,实地走访彻底改变了她的既有认知。站在平陆运河轰鸣的施工现场,目睹工人在高空作业的场景,她感受到照片与文字无法传递的震撼与温度,意识到这正是新时代诗歌的真实节奏。在马山县聆听壮族三声部民歌时,她体会到从土地中生长出的韵律与诗意,认识到真正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她认为,“新南方写作”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项充满张力的创作实践,既融合城市发展的激情与乡土的根脉,也承载科技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对话。
印度尼西亚诗人林建杰在采风中感慨南宁近十几年来发展的显著变化。他对比了十几年前的南宁与今日的南宁,说城市在基础设施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更加绿色和谐。他特别提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体会,认为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同样拥有海洋与农业文明交织的生态背景,而南宁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经验,将为他今后的创作带来新的视角。
在谈及此次诗歌周的感受时,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刘频表示,连日来的活动让作家诗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广西这片热土蓬勃的发展气息。通过深入实地的采风,诗人们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诗情绽放,倍感振奋。对于未来的诗歌周,他建议可引入更灵活的形式,如现场创作与朗诵,进一步增强诗歌的现场感,充分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
欢迎光临 (https://www.nnso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